
华侨机工抗战殉难纪念碑
“南侨机工”全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到祖籍国参与抗战的三千两百多名华侨青年汽车司机和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东南沿海相继沦陷,国际运输通道几乎中断。1938年,中国民众抢修出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连接昆明与缅甸腊戍,成为中国西南唯一的国际生命线。然而,国内严重缺乏熟练司机与修理工。为此,国民政府请求南洋华侨总会协助招募人员。
新加坡陈嘉庚、印尼庄西言、菲律宾李清泉等侨领积极响应,号召下,众多南洋华侨青年毅然报名,有人放弃事业家庭,有人隐瞒家人甚至改名参团,亦有如白雪娇、李月美等女青年英勇从军,展现了赤子之心。
自1939年2月至8月,3200多名热血青年分九批经安南、仰光抵达昆明,接受训练后投入运输工作。他们驾驶逾1100辆卡车,日夜奔波于地势险峻、悬崖峭壁交错的滇缅公路上。途中不仅要克服崎岖路况和塌方,还须应对疟疾、日军轰炸等种种危难。南侨机工称这条路为“初一翻车,十五见底”,由此可见其危险程度。
1942年,为了阻止日军东进,中国军队炸毁怒江惠通桥,滇缅公路就此切断,南侨机工所隶属的西南运输处三度易主,最终机工团被解散。
抗战胜利后,约千余名机工返回南洋侨居地;另有近千人留居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当年3200多名机工参与抗战,胜利后登记复员者只有一千多人,约有千余人因战殉国、病故或失踪。
南侨机工虽为无名英雄,却为抗战立下重大功绩。为表彰他们的英勇贡献,雪兰莪华侨筹赈会特在吉隆坡广东义山地界,建立一座高耸的方尖纪念碑。碑文上“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寥寥数字,却说明当年为中国捐躯的先辈抗战的决心与崇高的情操。
吉隆坡广东义山现计划将纪念碑范围提升美化为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并设立纪念馆,以更好地弘扬南侨机工的英勇事迹。我们将增设纪念墙,以镌刻的方式展示 3200 名南侨机工的名字。纪念馆则建造放映箱、展板展柜,用于展示南侨机工的图文影像史料。